什麼是腳踝扭傷?為什麼你我都可能遇到?
腳踝扭傷(Ankle Sprain)是台灣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,無論是籃球場上、跑步中,甚至走路踩空一階樓梯,都可能導致腳踝韌帶拉傷。根據健保統計,腳踝相關門診數年年上升,尤以18~40歲活動力高族群最為頻繁。
然而,許多人對腳踝扭傷的嚴重性與恢復重要性認識不足,導致舊傷反覆發作,甚至影響日常走路與長期運動表現。本文將從實際情境出發,深入剖析腳踝扭傷的成因、分級、恢復流程與對應產品推薦,協助你一次搞懂。
常見情境:日常也容易扭傷的3大地雷時刻
🏀 情境一:籃球落地沒踩穩
林先生是一名熱愛打球的上班族,某日打半場時爭搶籃板落地時踩到他人腳背,當下腳踝內翻,痛到無法站立。經醫師診斷為「腳踝第一級扭傷」。這是籃球運動最常見的腳踝傷害,落地時未控制好動能、地面狀況不穩或鞋款支撐力不足,容易導致內翻扭傷。
🏃♀️ 情境二:晨跑不慎踩空
許小姐清晨在河濱跑步時未注意地面窟窿,右腳踩空扭傷,造成腳踝外側迅速腫脹,走路明顯疼痛。在戶外路面、山徑、非平坦地形跑步中,腳踝穩定性將面臨極大挑戰,一個分神就可能造成受傷。
🧘♂️ 情境三:練習瑜珈姿勢失衡
邱小姐進行站立平衡瑜珈動作(如樹式)時,因核心無力導致重心偏移,腳踝瞬間過度外翻而扭傷。即使是看似溫和的運動,若身體控制力不足或肌群協調性差,仍有受傷風險。
腳踝扭傷的分級與成因解析
🧠 扭傷不是單純「拉傷」,是韌帶結構損傷!
腳踝周圍有多條韌帶協助穩定,其中最常受傷的是「前距腓韌帶」。當腳踝因不當動作急速內翻或外翻,韌帶會被強迫拉長甚至撕裂,造成不同程度的扭傷。
🔍 扭傷分3級,你是哪一級?
扭傷級別 | 韌帶損傷程度 | 症狀表現 | 恢復期 |
---|---|---|---|
第1級 | 輕微拉伸 | 輕微腫脹、稍有痛感 | 約1週 |
第2級 | 局部撕裂 | 明顯腫脹、活動受限 | 約2~4週 |
第3級 | 完全撕裂 | 劇烈疼痛、無法負重 | 6週~數月 |
若不積極治療與復健,長期不穩定性與慢性疼痛可能會持續影響日常行動與運動表現。
5 個有效動作,幫助扭傷腳踝恢復
你是否曾經在打球時踩到別人腳、跑步時不小心踏空,結果整個腳踝一陣劇痛?恭喜你(其實不該恭喜)——你很可能中了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:腳踝內翻扭傷。
這篇文章要帶你深入了解腳踝扭傷的復健策略,並透過 5 個經過臨床實證、有系統的訓練動作,協助你從疼痛中恢復,甚至讓腳踝變得比以前更強壯!
什麼是腳踝扭傷?為什麼「內翻」最常見?
內翻扭傷的動作是什麼?
所謂「內翻扭傷(Inversion Sprain)」,指的是腳掌往內翻,腳踝外側韌帶被強烈拉扯的情況。最常傷到的韌帶是:
- 距腓前韌帶(ATFL)
- 跟腓韌帶(CFL)
當你跳躍落地時腳踩空、跑步踩到石頭,腳掌瞬間扭轉,這些外側韌帶會因為過度拉伸而受傷,輕則拉傷、重則撕裂。
腳踝扭傷不只是腫痛,還會造成什麼?
- 活動受限:尤其是背屈角度(腳掌往上抬)會變得僵硬。
- 肌肉抑制:保護腳踝的腓骨肌容易「失聯」。
- 平衡力下降:本體感覺受損,使你再次受傷的機率提高。
因此,單靠休息或貼紮是遠遠不夠的,你需要進行有系統的訓練,逐步恢復踝關節的功能。
動作名稱 | 功能目的 | 建議次數 | 重點提示 |
---|---|---|---|
牆前背屈訓練 | 恢復踝關節活動度 | 3 組 × 15 下 | 腳跟不能離地、保持膝蓋向牆 |
腓骨肌外翻訓練 | 強化側邊肌群 | 3 組 × 15~25 下 | 控制速度、不讓彈力帶彈回 |
單腳提踵 | 增加力量與穩定 | 3 組 × 20~25 下 | 專注踩大拇趾、慢慢回放 |
鐘面觸地訓練 | 重建本體感覺 | 每方向各 10 下 | 單腳控制穩定性、全腳掌著地 |
單腳深蹲 | 整合下肢鏈穩定性 | 3 組 × 10~15 下 | 屁股後坐、保持對稱、可扶椅 |
動作一:牆前背屈活動度測試與訓練
背屈能力,腳踝功能的基礎
背屈指的是小腿向腳掌靠近的動作,是走路、跑步、深蹲等動作的關鍵。但扭傷後的腳踝,通常會喪失這項動作能力。
如何進行背屈測試與訓練?
- 對著牆站立,一腳往前貼地。
- 嘗試膝蓋碰牆,腳跟不離地。
- 測試能夠距離牆多遠仍能膝觸牆。
- 再進行「動態拉伸」訓練:膝蓋重複往牆前後擺動,促進關節活動度。

這個動作能幫助你恢復腳踝的滑動機制,解除「卡卡」的感覺,是所有訓練的起點。
動作二:彈力帶側向拉伸 – 強化腓骨肌
為什麼腓骨肌超重要?
腓骨肌(Peroneals)是保護外側韌帶的「動態守門員」,它們負責外翻腳踝,幫助你穩定站立與控制落地角度。受傷後,這些肌肉常會因疼痛而「不太出力」,導致腳踝失去保護。
訓練方式
- 用彈力帶套住前腳掌,將帶子拉往身體中線。
- 腳踝從內翻姿勢,用力拉出外翻。
- 緩慢控制回到內翻,再重複外翻。

✅ 重點:要控制「來回」的動作,不能讓彈力帶直接「彈回來」,這樣才有訓練效果。
建議次數:3 組 × 15~25 次,可依疲勞程度調整。
動作三:單腳提踵訓練 – 提升腳踝力量與控制
提踵不只是練小腿,更能喚醒穩定肌群
傳統的提踵動作能夠訓練小腿三頭肌,但我們可以進階應用:
- 單腳進行,提升腳踝穩定性
- 著重在大拇趾球部發力
- 控制動作的速度與方向
訓練方式
- 一腳站立,雙手可扶穩。
- 集中力量踩在大拇趾下方,慢慢抬起腳跟。
- 到最高點時停留一秒,然後慢慢下放。

這個動作不只是鍛鍊小腿,還能活化我們在動作二強化的腓骨肌,是更具功能性的訓練。
建議次數:3 組 × 20~25 次。
動作四:鐘面觸地訓練 – 強化平衡與本體感覺
什麼是「本體感覺」?
本體感覺是一種讓你即使閉眼,也知道自己腳在什麼位置的能力。這種感覺扭傷後常會變差,讓你容易再次受傷。
訓練方式
- 想像自己站在一個時鐘中央,單腳站立。
- 用另一隻腳往「12 點、3 點、6 點、9 點」方向觸地。
- 每次觸地時身體保持平衡,不要搖晃。
- 一圈結束後再換方向與腳重複。

這個訓練結合了平衡、肌力、穩定控制,是預防再次扭傷的關鍵!
動作五:單腳深蹲 – 全方位下肢整合訓練
訓練整個下肢鏈條,才能真正恢復
很多人腳踝受傷後,一心只專注在腳踝本身,但實際上:
- 髖關節控制、膝關節穩定也一樣重要
- 單腳深蹲能整合整條動作鏈(Kinetic Chain)
- 改善站姿、跑姿與跳躍表現
訓練方式
- 一腳站穩,另一腳微抬離地。
- 臀部向後坐,保持膝蓋與腳趾同向。
- 深蹲至自己可控制的深度,再慢慢站起。

建議次數:3 組 × 10~15 次。
如有需要,可拿椅子輔助,或靠牆訓練。
總結:從疼痛中站起,從訓練中強化
腳踝扭傷看似是小事,但如果復健不完整,後遺症可能影響你往後的每一次運動與走路。
這 5 個動作,從活動度恢復 → 肌力訓練 → 平衡控制 → 功能整合,一條龍地幫你打造更強的腳踝。
千萬別只是冰敷後就「讓它自己好」,這樣只會讓扭傷成為反覆出現的噩夢。真正的關鍵是主動訓練、精準控制,讓你的腳踝再也不怕失控!
推薦恢復產品:Hyperice 腳踝扭傷黃金恢復組合
🥇 Normatec 3 氣壓式按摩系統
適用階段:次急性~復原期
模擬靜脈與淋巴回流的循環壓力,有效減輕腳踝與小腿腫脹、促進血液回流,讓受傷處更快代謝廢物,加速組織修復。
👉 適合運動員與需要快速恢復的一般使用者。
https://www.ursasports.com/store/normatec3/
🔧 Hypervolt 2 無線震動按摩槍
適用階段:復原期
針對小腿、腳踝周圍肌群進行深層筋膜釋放,解除緊繃與代償性壓力,降低舊傷復發機率。
👉 具備3段震動、超靜音設計,適合日常家庭使用。
🔥 Venom Go 熱能震動器 – 通用款(貼式)
適用階段:急性期後~復原初期
貼於腳踝周圍或小腿下段,提供溫熱+震動雙重刺激,促進循環與局部舒緩。
👉 可隨身攜帶,每日10分鐘即可產生明顯效果。
真實案例分享:腳踝扭傷後如何快速恢復?
林小姐是健身教練,2年前進行深蹲時腳步外翻導致輕微腳踝扭傷。雖經冰敷與休息,但仍覺得不穩。她在朋友推薦下使用 Normatec 每週3次搭配 Hypervolt 針對小腿深層放鬆,並定期使用 Venom Go 熱敷腳踝處。
1個月後,她不僅恢復穩定,還大幅提升下肢力量與跳躍控制力。她笑稱:「科技輔助真的省了我很多冤枉路。」
結語:別小看腳踝扭傷,它可能是長期運動退化的起點
腳踝一旦扭傷,若處理不當,可能引發慢性不穩定、關節退化、代償性膝蓋與髖關節傷害等連鎖效應。除了接受醫師評估治療,善用高效恢復工具如 Hyperice 系列產品,也能幫助你更安心、更有效地恢復,並持續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。
🔍 常見問答(FAQ)
Q1:扭傷當下應該先冰敷還是熱敷?
急性期應以冰敷為主,24~72小時後再進行熱敷。
Q2:Normatec 有助於消腫嗎?
是的,其氣壓循環能幫助靜脈與淋巴回流,減少腫脹與淤血。
Q3:每天都可以使用 Hypervolt 按摩腳踝嗎?
建議每日1~2次,每次5~10分鐘,搭配正確姿勢與部位操作。
Q4:扭傷後多久可以開始運動?
視嚴重程度而定,輕度扭傷可於7~10日後進行輕量訓練,中重度則需經專業評估。
Q5:哪裡能購買 Hyperice 正品恢復產品?
建議至 Ursa Sports 官方網站 購買,享有原廠保固與完整售後服務。
⚠️ 免責聲明與提醒
本文內容僅供一般資訊參考,並不構成任何形式之醫療建議或專業診斷。每位患者的情況皆不同,腳踝扭傷的嚴重程度與合併症可能影響恢復方式與訓練建議。若您在受傷後有劇烈疼痛、明顯腫脹、無法行走,或其他異常情況,請務必優先就醫,經由專業醫師診斷後再評估是否適合執行本篇所介紹的動作訓練。
請在進行任何運動或復健訓練前,審慎評估自身狀況,必要時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或物理治療師。若於練習過程中出現不適、加劇疼痛或其他不良反應,應立即停止並尋求專業協助。